从党史中汲取坚守初心使命的精神力量

2021-03-12 16:21文章来源: 《江淮》2021年第2期 作者:程中才
字体:【    】 打印
分享:

合肥市渡江战役纪念馆内,游客参观游览,缅怀先烈。方好/摄

    习近平总书记2020年8月在安徽考察时指出,近百年来我们党之所以能够由小变大、由弱变强,根本原因是始终坚持和践行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初心和使命,始终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我们党即将迎来百年华诞之际,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要求在全党开展党史学习教育,宣示了新时代共产党人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坚定决心,展现了再接再厉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推向前进的奋斗姿态,为深入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注入强劲动力。

  发生在江淮大地上可歌可泣的革命传奇故事,是近百年中共党史的辉煌篇章,也是我们党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不断创造人间奇迹的最好诠释。

  鄂豫皖苏区“28年红旗不倒”,是靠老百姓的英勇牺牲举起来的。为什么人、靠什么人的问题,是检验一个政党、一个政权的试金石。中国共产党成立伊始,就把“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作为自己的初心和使命,带领中国人民翻身做主人。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中国共产党创建发展了红军、农村革命根据地和苏维埃政权,逐步开辟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在全国13块苏区中,鄂豫皖苏区是仅次于中央苏区的第二大革命根据地。安徽作为鄂豫皖苏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红军三大主力之一红四方面军的主要创始地、大别山区三年游击战争的核心区。商南起义、六霍起义、请水寨起义均爆发在皖西境内,中国工农红军第32师、33师、34师三支主力红军在这里组建。1932年6月,鄂豫皖苏区红军主力由原来的2100人发展到4.5万人,地方部队20万人。人民群众踊跃参军,不少地方贴出这样的标语:“树也砍不尽,根也挖不尽,留得青山在,到处有红军”。大别山腹地的金寨县是红四方面军、红25军的主要发源地,先后组建过11支主力红军队伍,被誉为“红军的故乡,将军的摇篮”。革命战争年代,10万金寨儿女参军参战,绝大多数壮烈牺牲,可谓村村有烈士,户户有红军,山山埋忠骨,岭岭铸忠魂。习近平总书记2016年4月视察金寨时曾深情地说:“一寸山河一寸血,一抔热土一抔魂。回想过去的烽火岁月,金寨人民以大无畏的牺牲精神,为中国革命事业建立了彪炳史册的功勋。” 正是因为党和红军深深植根于人民群众之中,与人民群众同舟共济、生死相依,鄂豫皖苏区才创造了革命薪火不灭、28年红旗不倒的奇迹。

  新四军在江淮大地同敌人奋战到底,是靠老百姓的无私奉献撑下来的。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爆发,全国性抗日战争开始。全体中华儿女为国家生存而战、为民族复兴而战、为人类正义而战,社会广泛动员,民族深刻觉醒,战斗意志顽强,必胜信念坚定。南方8省14个地区的红军和游击队被改编为新四军。安徽是新四军主要集结地、军部所在地和敌后抗日主战场。新四军深入敌后,广泛发动群众,开展游击战争,创建敌后抗日根据地,逐步发展壮大,由组建时的1.03万人,发展到抗战胜利前夕的30多万人;开辟淮南、淮北、皖江3块抗日民主根据地,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创建的全国19块根据地的重要组成部分。新四军驰骋江淮大地,视百姓如父母,爱人民如手足,在浴血抗战的同时,千方百计帮助老百姓春耕秋收、送医送药、兴修水利、救荒赈灾、剿匪反霸等,留下了许多军爱民、民拥军的动人故事。正因为如此,江淮儿女全力支援新四军抗战,有人出人,有钱出钱,有粮出粮,出现了许多父送子、妻送郎、兄弟争相上战场的感人场面。皖江地区流传着这样一首民谣:“吃菜要吃白菜心,当兵要当新四军,新四军子弟兵,为国家为人民,参军顶光荣,抗日是英雄。”毛泽东曾评价说,新四军“成了华中人民的长城,成了华中人民血肉不可分离的一部分。要把它消灭,要把它赶走,日本人办不到,任何什么反动派也是办不到的”。

  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站住脚、扎下根,是靠老百姓的全力支援扛出来的。1947年6月30日,刘伯承、邓小平率领晋冀鲁豫野战军12万人从太行山区出发,历经艰险、千里跃进大别山,像一把利剑直插国民党统治区的腹地,拉开了人民解放战争从战略防御转入战略进攻的序幕。千里跃进是一次无后方依托,以长驱直入敌人战略纵深为特点的特殊、大胆的进攻样式。最终,刘邓大军虽无后方依托,却依托大别山区老百姓的全力支援,争取了最好的前途。安徽是刘邓大军千里跃进的重要落脚地和指挥中枢。刘邓大军第三纵队分两路进军皖西,恢复了皖西革命根据地。邓小平领导的刘邓大军前方指挥部曾驻扎安徽金寨下楼房56天,刘伯承领导的后方指挥部驻扎安徽临泉韦寨88天。据史料记载,刘邓大军进入大别山,许多乡亲一开始不明真相,为避免战祸,躲入山林。如何尽快在大别山发动群众,站稳脚跟,成为刘邓大军的头等任务。邓小平曾让政工干部张贴过两条标语:“大别山的女婿回来了!红军的姑爷回来了!”大别山的“女婿”指的就是刘伯承。刘伯承的夫人汪荣华是出生在六安郝家集的老红军,1936年与刘伯承结婚。消息传开,老区人民扶老携幼,从栖身的密林里、山洞中走出,像欢迎当年的红军一样迎接刘邓大军,整个大别山区沸腾起来。尽管乡亲们屡遭战争劫难,生活贫困,多数群众衣食不周,但得知严冬来临,刘邓大军依旧身穿单衣,纷纷慷慨解囊,踊跃捐献粮棉布匹,半个月时间就解决了部队的冬衣问题,并广泛参与筹集给养、情报侦察、战场救护等工作。刘伯承曾回忆说:“我们所依靠的是人民,蒋介石所依靠的是碉堡”,“这就是二野(指刘邓大军)在大别山战争胜利以及全部人民解放战争胜利的关键。”


在泾县云岭新四军军部旧址纪念馆,讲解员正在为云岭中心小学的学生们介绍“铁军”的战斗事迹。吴文兵/摄

淮海战役势如破竹,是靠老百姓用小车推出来的。1948年11月6日至1949年1月10日,华东和中原两大野战军以及部分地方武装60万人,对国民党军80万人,发起了规模空前的淮海战役。安徽是淮海战役总前委所在地和重要战场,安徽人民在党的领导下积极投入支前工作,前方需要什么就支援什么,解放军打到哪里就支援到哪里,不惜倾家荡产,全力支援前线。有的无偿提供车辆;有的把自己所存的银元全部拿出来;有的自动把房子拆了,把横梁、门板送给部队做工事;有的把很少的一点点存粮,甚至是仅有的一点谷种拿来供部队食用。刚解放不久的萧宿县人口仅有21万,在短短的20天中,就筹集面粉25万斤、杂粮15万斤、油料8万斤、柴草50万斤、棺木1000口,出动担架2600副、大小车2500辆、人力18200人。在前线抢救伤员时,民工们冒着敌军的枪林弹雨和敌机的轰炸扫射,快抢快运,涌现出很多英雄人物和可歌可泣的事迹。陈毅曾形象地说,淮海战役的胜利是人民群众用小车推出来的。

  百万雄师过大江气吞万里如虎,是靠老百姓用小船划出来的。1949年4月20日,人民解放军百万雄师在西起江西湖口、东到江苏江阴的千里江面上发起渡江战役,以木帆船为主要航渡工具,以雷霆万钧之势,一举突破国民党苦心经营三个半月的长江防线,胜利踏上江南的土地,占领国民党统治中心南京,宣告国民党统治在大陆的覆灭。安徽是渡江战役总前委所在地和渡江的主战场,安徽人民响应党中央“打过长江去,解放全中国”的伟大号召,踊跃支前,参军参战,为渡江战役的胜利做出了巨大贡献。据史料记载,六安、合肥到安庆道上的民工海潮似地日夜送军粮,沿江居民省出自己的粮食给军队吃,为了解决部队烧柴的困难,皖西一些平川河网地区群众甚至自愿拆了自家的房子给解放军当柴烧。为了解决部队渡江船只缺乏的难题,沿江北岸一带群众将国民党军南逃时沉入江底、湖底的船只捞上来,将毁坏的船只修补起来,仅用半个月时间就提供民船1万多条,数以万计的民工和船工参军参战。仅安徽无为地区参战水手就有3400多名,涌现出车胜科、马毛姐等渡江英雄、渡江功臣2164人。习近平总书记在考察安徽参观合肥渡江战役纪念馆时感慨地说:“淮海战役的胜利是靠老百姓用小车推出来的,渡江战役的胜利是靠老百姓用小船划出来的。”

  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历史充分证明,中国共产党坚持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深深扎根人民,就能获得无穷无尽的力量,就能从血雨腥风中一次次绝境重生,在攻坚克难中不断从胜利走向胜利。中国共产党根基在人民、血脉在人民,人民是我们党执政的最大底气,任何时候都不能忘了人民这个根,永远做忠诚的人民服务员。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广泛深远,我国发展面临的内外环境发生深刻复杂变化,风险挑战前所未有,实现“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任务繁重而艰巨。面对新阶段新任务新要求,我们要深入总结和学习运用中国共产党100年的宝贵经验,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始终保持党同人民的血肉联系,坚持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紧紧依靠人民创造历史伟业,奋力谱写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辉煌篇章。

  (作者为安徽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研究员、中共安徽省委党史研究院院长)


浏览次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