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建引领基层社会治理智能化与精细化思考

2020-03-27 09:30文章来源: 人民论坛网
字体:【    】 打印
分享:

【摘要】随着大数据时代的到来,社会治理趋向于虚拟与现实的交织交融,如何推进基层社会治理走向智能化与精细化,已成为信息时代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必然要求。基层社会治理的实践成效与价值感知,会不断映射在时间维度的心理感受和主观评价上,累积式地影响着公民对政府的信任与政党认同。因此,为有效应对这些时代新问题,应该充分发挥党建在基层社会治理进程中的引领带动作用,通过“党建+数据平台”“党建+问题导向”“党建+网格联动”的有效探索,推动党建引领基层社会治理的共建共治共享格局形成,实现党建引领基层社会治理走向智能化与精细化。

【关键词】党建引领  基层治理  智能化  精细化

加强和创新基层社会治理,是推进社会建设的重中之重。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加强社会治理制度建设,完善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的社会治理体制,提高社会治理社会化、法治化、智能化、专业化水平”。[1]这为新时代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指明了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提升基层社会治理的精细化与智能化,推动基层社会治理成效的不断显现,已成为社会治理能力现代化在微观视域、基层一线的重要标识与集中反映。而党建引领基层社会治理,既是中国共产党加强政治建设的时代要求,亦是实现党建工作全覆盖的必然选择,更是推动基层社会治理多元主体协同联动、发挥积极作用的要义所在。

党建引领基层社会治理智能化与精细化的重要意义

推动社会治理现代化,关键在党,重心在基层。在我国基层社会治理体系中,基层党委发挥着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统率作用,党委领导下的政府承担着创新服务供给、回应公众需求的主体责任。因而,基层党建应与基层社会治理的智能化精细化同向同行、同心同力。当代中国基层社会治理的智能化与精细化,旨在转变治理理念,推动基层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将治理寓于服务之中,提供更高质量的服务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激发社会活力,实现党的领导、社会治理、民生改善的良性互动。

第一,引领基层社会治理向智能化精细化转变,是中国共产党自身建设的迫切需要,彰显了党的执政逻辑与社会治理实践逻辑的有效结合。党的建设关键在于保持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以人民为中心,就要从广大人民群众最关心的现实利益问题入手,有效破解社会治理中存在的治理机制不协调、动力不平衡等问题,加强社会治理中的顶层设计、技术支撑、资源整合的整体性联动。这是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实现党建工作全覆盖的必然选择。同时,党只有加强对基层社会治理的领导,才能有力保证基层社会治理的方向正确、动力提升。这对于解决基层党建与基层社会治理“两张皮”的现象,提高党对基层社会治理的领导力,促进基层社会治理走向智能化与精细化具有重要意义。

第二,引领基层社会治理向智能化精细化转变,有利于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和党员的重要作用。我国基层社会治理模式是依托科层制组织结构建立起来的管理模式,基层党组织处于社会治理网络中的关键节点,是多元主体系统联动、协同配合的“中枢神经”。基层社会治理面向多元化的社会需求、瞬息万变的外部环境以及错综复杂的治理矛盾,迫切要求党的组织体系在实践导向与战略指向上向基层社会治理的一线延伸。因此,要重点做好基层党组织及骨干党员的队伍建设,不断提升党员队伍的先进性与纯洁性,在全面引领、有效推动基层社会治理加快向智能化精细化转变的过程中,充分发挥党组织和党员在基层社会治理中的领导核心与先锋模范作用,把基层党组织建设成为体现党的意志、执行党的决定、服务基层治理、推动基层社会发展、团结广大人民群众的坚强战斗堡垒,更好地服务于广大人民群众。

第三,引领基层社会治理向智能化精细化转变,有利于提升基层社会治理的综合能力与整体水平。伴随我国城市中蓬勃发展的各种非公经济、陌生人社会的人际疏离以及城市新移民的社会融入等严峻复杂的现实问题不断显现,基层社会治理面临新的挑战与考验。同时,信息化时代的蓬勃发展,智能化的工作生活方式已融入各类群体社会互动的全过程,精准化的服务需求已扎根社会组织、公众的内心,这些都对基层社会治理提出了新要求。因此,在基层党组织的核心领导与带动下,引入互联网技术,创新工作理念、载体与职能,完善发展运行方式,构建优化一体化沟通、协调机制,不断消解基层社会治理“各类技术诉求”“合作行动困境”,弥合因基层社会治理“条块分割”造成的“碎片化”,这样不仅能够妥善处理各方利益主体之间的矛盾争端,充分满足人民群众的利益需求,还能够按照新时代基层社会治理的智能化精细化要求,不断提高基层社会治理综合能力和整体水平,从而更好地维护社会和谐稳定与健康发展。

党建引领基层社会治理智能化与精细化的实现路径

信息化高速发展的时代,公众的社会行为已从现实生活领域拓展到网络虚拟维度,亟待破解基层党组织作用的弱化、虚化问题,群众日益多元的诉求问题等。基层社会治理的实践成效与价值感知,会不断映射在时间维度的心理感受和主观评价上,累积式地影响着公民对政府的信任与政党认同。因此,为有效应对这些时代新问题,基层党组织应以搭建智能化数据平台为手段,以强化基层党建问题意识为关键,以推动基层社会治理的网格化管理为突破,从公众的利益诉求出发,将治理成效作为导向和标准,不断提升基层社会治理内容、载体、方式的技术含量,持续优化基层社会治理中角色分工与职能定位,自觉形成多元主体参与基层社会治理运行体系的良好态势,全面强化基层社会治理信息化、智能化、精细化服务的功能定位,实现党建引领与智慧服务的双向互动,打造具有新时代特色的共建共治共享的基层社会治理格局。

首先,通过“党建+数据平台”,推进基层社会治理的智能化。目前,中国互联网用户数量极速增长,公众通过网络政务平台参与社会治理的频次愈来愈多,各种突发的网络舆情与公共事件亦呈上升趋势,互联网庞大的用户群和严峻、复杂、不可预知的现实工作形势,日益要求政府基层治理趋向智能化的方向发展。面对数据挖掘与智能治理技术的飞速发展,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加快用网络信息技术推进社会治理”,[2]加快推进“大数据+治理”成为基层社会治理智能化的重要方式,成为基层社会治理生态优化与创新的技术驱动力。为有效应对大数据时代治理环境复杂化、治理诉求多元化和治理场景网络化的巨大挑战,形成基于大数据构建多主体协同、信息均衡、数据驱动的智能化社会治理体系,实现党建引领基层社会治理的智能化,急需从以下两方面构建“党建+数据平台”的基层社会治理智能化模式。

第一,实现基层社会治理的平台智能化。完善基层党组织的党员数据管理平台、党员联系群众信息平台、基层社会治理意见反馈平台等数据平台智能驱动建设,形成多渠道、广角度、深层次的“党建+数据平台”发展模式,将基层社会治理的民情诉求、风险动态评估、政府关切回应融入到基层党组织的主题党日活动、组织生活、党课教育、党员联系群众等党建工作中,实现线上有沟通反馈、线下有交流互动、党建有查摆针对的模式,以智能化的数据驱动,将党建与基层社会治理紧密结合起来。通过党建对基层社会治理的嵌入,提升基层党组织参与基层社会治理的有效性。通过大数据信息驱动的服务模式,整合虚拟社区中的信息渠道,为提升线上线下的基层社会治理效能进行流程再造。

第二,实现基层社会治理的平台预见性。丰富完善基层和各类社会组织中党组织的信息采集网络,加强信息资源互通共享与深度应用,建立线上线下互动的基层社会治理网络,有效对接社会需求与公共服务,提升基层党建的服务力、信息处置力,依托虚拟社区的云计算,为有效处理错综复杂的社会问题提供新的可能性,实现基层社会治理共建共治共享的预见性与精准性。同时,促进政府基层治理内部流程的整合与协调,建立与公众、社会组织实时互动的绿色通道,形成对公众需求第一时间的报单、派单、接单、跟单的全过程响应。

其次,通过“党建+问题导向”,提高基层社会治理的精细化。“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3]基层社会治理精细化要以党建为支撑,依靠群众、为了群众,要时刻以人民群众需求与人民群众急需解决的问题为导向,在把握城市基层治理特点与规律的基础上,进行基层政府职能重构、基层社会关系架构重组、基层公众利益格局重塑,推进基层社会治理中的多元主体作用发挥,构建“党建+问题导向”的基层社会治理模式。依托基层社会治理党建平台的智能化建设,逐步完善基层社会治理的精准化过程,推动基层党组织将党建工作与基层社会治理相结合,以社会需求为基层社会治理的导向,实施治理过程中的精确预警、精准识别和精确管理。

第一,发挥党组织的信息研判能力。党建引领基层社会治理的精细化,着重需要发挥党组织在改革发展中的战斗堡垒作用、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积极依托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常态化、树牢“四个意识”建设和“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等方式、载体,培育基层党组织的问题意识与调查研究能力,将基层社会治理的问题进行民意调查、深入剖析、策略研究与实践指导,立足于信息智能化处理的技术基础与手段应用,推动基层党组织将问题意识与公众需求、精细化服务相结合,增强基层社会治理的满意度与获得感。

第二,推进基层政府部门的职能转变。实现党建更加精准地引领基层社会治理,需要转变政府的一元角色与主导职能,构建多主体共同协商、合作治理、群策群力的规则体系,以宏观改革促进微观领域的精细化治理。一方面,基层政府要完善基层工作环节,向社会开放图书馆、博物馆、档案馆、体育馆、休闲场所等公共资源,强化政策引导和宏观治理,为民众提供优质的社会公共服务;另一方面,要构建精细化治理机制,形成多主体合作治理的行动合力,实现对交通、治安、民生等重点服务领域的突破,把握好社会治理精细化在技术支撑与人文治理之间的平衡点,对基层社会治理反映出来的实时信息进行掌握与挖掘,打破部门间信息传递壁垒,掌控各种信息中蕴含的规律性、倾向性、苗头性问题,发现广大公众的迫切需求和内心期待,及时回应基层公众的诉求、困惑和关切,切实提升基层社会治理的运行效能,不断提升基层社会治理的精准化程度。

第三,强化基层治理主体的良性互动。加强基层社会治理的精细化,关键在于承认和疏导多元利益诉求,要依托基层党建工作的深入开展和多主体协同合作正确处理基层治理中政府、社会和公众的良性互动关系,重点加大社会组织的培育力度,明晰社会组织与政府的职能边界,推进社会组织等力量参与公共治理之中。同时,将实现公共利益最大化作为党建引领基层社会治理的关键“切入点”,加大对社会弱势群体的利益共享,着力培育党委领导下多元主体基层社会合作治理的“善治”路径。

最后,通过“党建+网格联动”,夯实基层社会治理的协同化。伴随着计划经济解体、多种非公有制经济蓬勃发展、组织及群众社会参与的增强,促使社会日益呈现出流动性、网络化、碎片化的状态,这一趋势使得依赖组织、动员、指令的党组织在基层社会治理中越来越难以有效“进场”,导致在基层党建中出现“悬浮化”问题,一定程度上呈现出社会疏离或认同危机倾向。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关键在体制创新”,[4]“要更加注重联动融合、开放共治”,[5]要打破基层党建悬浮化的困境,需要构建“党建+网格联动”的模式,夯实基层社会治理的协同化,推动党建嵌入式引领与基层社会治理智能化精细化的有效统一。

第一,构建多层次、全方位的治理网络体系。党建与基层社会治理之间存在“悬浮化”和脱嵌的问题,主要源于基层党组织弱化、虚化等问题以及基层社会治理本身公共品供给的边界属性问题,难以厘清政府、市场、社会之间的边界。同时,政府管理的科层制模式,导致在处理社会问题上,效率难以跟上形势变化的节奏。因此,构建多层次的治理网络体系,需要通过对基层行政区域网格化,建立一支以基层党员干部为主,包括无党派人士、普通群众等在内的网格工作队伍,明确各部门、各网格、各人员的职责权限及协同联动机制,以“网络小区域”激发“党建大活力”,实现一张网管到底、一张网打天下,将基层党组织、市场主体、社会组织等多主体纳入基层社会治理智能化精细化的过程中,实现党建工作向基层的“下沉”。依托纵向领导与横向引领相结合,拉伸治理网络的延展性,使基层党组织的服务延展到每家每户,逐步建立“党建+网格联动”的基层社会治理网络体系。

第二,构筑基层社会治理合作共商的互动对话空间。依托基层党建进行统筹协调,建立涵盖城市管理、食品安全、交通运输、环境保护和社会治安等内容的网络沟通交流平台,各个网格的基层党组织能与相应的社会组织、公众在平台上第一时间、有效顺畅对话,形成、深化基层社会治理智能化精细化的互动网络关系,推动基层社会治理的“上浮”与党建工作“下沉”的融合,确保面向广大群众的问题发现、责任落实、矛盾化解的一条龙服务完全在网格当中实现,扎实提升基层社会治理水平,依托党建引领驱动基层社会治理共建共治共享。

第三,探索区域性资源协同配置定位与模式创新。依托党群服务中心、一体化政务平台、党建云平台等网络阵地,结合座谈交流、实地考察等现实载体,围绕基层党组织智能化精细化项目服务、党员团队式志愿服务、区域性党建理论宣传等“党建+网格联动”内容展开交流、研讨,加强党建引领下基层社会治理的区域性交流、互动、融合和共享,深入拓展增强基层社会治理智能服务平台的互建共助力度,促进“大党建+区域性协同治理”的思维转变,构建互利共赢、共助共建、互联互动的区域化党组织共建和党建资源融合共享模式,将党建的统筹规划优势转化为基层社会治理的力量优势、信息智能开发共享利用优势转化为基层社会治理的方法论优势、理论指引优势转化为基层社会治理的导向优势,从系统的匹配度、行动最优同步、互惠共享等方面推动基层社会治理在区域内的系统联动、协同配合,着力破解基层社会治理中的区域性难题,使党建的政治引领作用在基层社会治理智能化精细化中有效发挥。

未来与展望

基层社会治理是一项非常复杂、艰巨、长期的系统工程。伴随我国工业化、信息化、市场化等加快推进,我国面临机构深度调整、资源有效整合的巨大压力。同时,社会人口流动加快、复杂性加深,为基层社会治理增加了诸多难度。通过“党建+数据平台”“党建+问题导向”“党建+网格联动”的路径选择,可以营造党建引领驱动基层社会治理共建共治共享的大格局,实现基层社会治理智能化与精细化的基本要求。但若要进一步提升基层社会治理智能化精细化,还需从服务功能强化、融合发展引领、着力维度统筹等层面,深入系统地探索党建政治引领与社会保障的作用发挥,破解基层社会治理过程中党建工作单一化、碎片化的困境。

一是探索党建引领基层社会治理智能化精细化过程中的服务功能发挥机制。需要基层党组织进一步创新发展工作载体、方式和方法,发挥社会联结的引领作用和服务功能,保证基层党建不落空。同时,基层党组织应进一步加强组织创新与协调能力建设,积极化解基层社会治理的制度性、结构性矛盾,结合柔性管理的手段与措施,形成基层党建和社会治理工作的强大合力。

二是逐步探求形成基层党建人才培育的精准发力机制。通过对党建人才队伍建设的路径探索,将党建引领基层社会治理智能化精细化的功能发挥与人才培养同向发力,夯实基层社会治理中大数据智能分析和精细化供给的过程建设与智库支持,强化基层社会治理智能化精细化的科学性、规范性。

三是拓展熟人社区的建设和治理路径。针对目前陌生人社会的民情变动和社会变迁,基层党组织要通过顶层设计与具体活动策划来动员和发展属地居民的自主自治、协商治理和良性互动,引领社区“党建+基层社会治理”的项目品牌化、积分化建设,积极探索熟人关系对社会融入的有效治理,夯实党建引领功能在熟人社区关系嵌入强化、地方依恋增强、群体规范养成、情感归属提升等方面的作用发挥,实现资源供给与治理需求的有效对接,强化城市新移民社会参与和社会融入过程中的党建先行,消除“定居不融入”现象引发的基层社会治理难题,依托智能化精细化的新移民服务,更好实现外来人口与本地居民共融发展。

四是加强党建引领基层社会治理实践中的理论指导。从时间维度和空间视角对比研究党建引领基层社会治理的案例经验和路径策略,发现共性问题、凝聚理论内核,不断凝练、产出党建引领下更加智能化、精细化地提升基层社会治理目标效度和实践效能的理论成果。立足战略指引、聚焦实践导向,将这些理论成果运用于指导基层社会治理实践,推动实现党建引领下基层社会治理走向智能化与精细化。

注释

[1]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人民日报》,2017年10月28日。

[2]《加快推进网络信息技术自主创新 朝着建设网络强国目标不懈努力》,《人民日报》,2016年10月10日。

[3]《习近平谈治国理政》,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年,第4页。

[4]《推进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建设加强和创新特大城市社会治理》,《人民日报》,2014年3月6日。

[5]《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治理体系 努力建设更高水平的平安中国》,《人民日报》,2016年10月13日。

(作者:系东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部副部长、教授、博导)

浏览次数: